“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道理和说教,而是在那些不起眼的地方,一点点塑造着人们的精神。
北京作为一个历经千年之久的古都,有着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积聚了中国传统城市的人文精髓。在紫禁城的红墙金瓦间,在钟鼓楼的晨钟暮鼓里,可以领略古都风华;在胡同深处的四合院,在琉璃厂亦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文化的体温。其一砖一瓦、一街一巷,似乎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在这座城市文脉赓续的背后,有一群默默耕耘的“文化守护人”。是他们,让文化以各种具体的形式流传,让一个有点抽象的词汇,有了深厚的底蕴和坚实的依托。他们的守护,让人们看见了文化的力量。
今年的北京文化论坛举办期间,新京报继续推出《北京文化守护人》特别报道,这已是该项专题的第三季。这次,我们采访到吕舟、马未都、高巍等多位文化大咖,作为北京文化守护者,他们把热爱化为行动,以初心致匠心,在自己的领域“术业有专攻”,讲述着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故事。
过去一年,北京文化领域最大的事就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今年的“北京文化守护人”,亦多“与有荣焉”。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年8月7日,马未都受邀成为“天坛文化大使”,肩负起传播天坛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项目主持人吕舟,在“后申遗时代”,一直在推动将中轴线的价值教育融入中小学教材,借助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传播出去。
文化守护就需要这么一种深层的文化自觉。如果每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都能意识到自己也是历史的参与者与记忆的承继者,并起而行之,留意吉光片羽中的印记,乐于了解并分享每条街巷、每个老门楼的故事,便已悄然加入了守护者的行列。
如果不是媒体聚焦,我们或许很难理解,原来给古建筑做“体检”“给文物治未病”,是项高科技“狠活儿”。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遗产预防保护部的张涛,给万宁桥做“心电图”,化解雍和宫隐患的经历,让人大开眼界。
近年来一直从事二十四节气推广工作的高巍,在大自然的循环与更替中,寻访千年流传不绝的精神。四时八节历历分明的北京,成为他宣传推广节气文化最合适的地方之一。
而年过九旬的八级木工李俊阁,给人印象深刻的,或许不只是他将碎成块的藻井重组,让国家级文物重生,更是他聊起古建修复时那股子劲头,这份热爱胜过一切。
还有颐和园管理处的张鹏飞,十年如一日地深耕于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幕后”,让古籍中的颐和园“重新说话”。
这些守护者,或执笔于案头,或现身于短视频,或行走于街巷,或专注于技艺,他们身份各异,却同频共振于一个使命:留住那些或许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不仅需要宏大的政策布局与基础设施投入,更需要这样一批在细微处下真功夫、于细节中见精彩的文化守护者。
文化守护,从来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一种静水流深的坚持。它藏在一串节气歌谣里,藏在技术赋能的古建“体检”中,藏在颐和园养云轩窗户的痕迹里,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汇聚成守护城市文脉的蓬勃力量。
北京文化守护人,用坚守诠释着“传承”二字的重量,用热爱点亮了文明的薪火,在时光流转中书写着对传统的敬意。北京文化必将在更多人温柔而坚定的守望里,历久弥新。
转自: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