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下午,国家艺术基金《舞剧理论评论人才培训》项目特邀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田培培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从艺术本体观视舞蹈艺术公演》的主题授课。田教授从学科建构与职业发展的双重视角出发,系统阐述了舞蹈作为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与理论价值。她从学理层面剖析了舞蹈的学科边界与方法论基础,同时结合行业现实,指出舞蹈从业者所需的核心能力与职业生态,深刻揭示了舞蹈在学术性与实践性交织中所形成的独特内涵与时代意义。
在课程的第一部分,田教授强调艺术思维是艺术创作的核心驱动力。她从“‘关于’舞蹈的研究”与“在舞蹈中的研究”两个维度展开论述:前者以“由外到内”为路径,通过对舞蹈的文化背景、符号意义与社会功能进行理论解构,建立系统性的学术认知;后者则以“由内到外”的方式,以身体为媒介,在动作探索与即兴过程中重构身体语言与情感表达。艺术思维正是在这种解构已知、重构未知的双向互动中,推动创作者从日常中探索灵感,将现实转化为具有诗性美学的艺术创造,最终成就直击心灵、不可替代的审美体验
随后,田教授进一步探讨舞蹈编导的艺术思维,指出编导应兼具创意思维的活跃者、肢体语言的开发者、生命与哲学的思考者以及高级审美的修养者等多重身份,并以沈伟、西迪·拉比的作品为例,展开对艺术思维导向下审美诉求的讨论。
在课程的第二部分,田教授聚焦于舞蹈编导思维与创作动能,以编导的“认知机制”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舞蹈创作的多重维度,其中包括多维空间、人体材料、视听兼容、抽提情感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她提出舞蹈创作意图向艺术表达的转化依托于六类基本思维构型,即结构思维构型、动作思维构型、空间思维构型、听觉思维构型、形象思维构型、综合视觉思维构型,并以“动作思维构型”和“结构思维构型”为例,从编导视角系统阐释了如何将内在思维转化为外在动作语言,揭示了艺术思维与身体表达之间的深层联结。
本次授课立意深远、逻辑严密,田教授既从哲学高度审视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又以全球化视野剖析当代舞蹈创作的前沿动向,更以编导艺术思维为内核,贯通创作与理论的双重视域。为舞剧理论评论人才提供了系统而前瞻的方法论指引,助力学员们在舞剧评论与理论建构中建立更深厚的学术底蕴与更敏锐的审美判断力。